中国工艺美术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此后,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国的青铜器、陶瓷、丝绸、刺绣、漆器、玉器、珐琅、金银制品和各种雕塑工艺品,相继取得辉煌成就。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瓷器之路”,充分反映了中国工艺美术的高度发展和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影响。(见中国工艺美术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工艺美术生产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有了空前的发展。产区不断扩大,新产品大量涌现,艺术水平日益提高。已经形成一支以集体所有制企业为主体、城乡结合、专业和副业相结合的群众性工艺美术生产队伍。现拥有3200多个企业,62万专业职工以及 400多万厂外加工的副业人员。工艺美术生产,长期以来,绝大部分采用手工操作,设备简陋,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50年代以来,在保持和发扬工艺美术传统特色和艺术水平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改造,把手工艺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使必要的手工操作同机械操作并存,生产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工艺美术生产企业的机械化程度,平均达到30%左右,拥有各种专业设备约 6.2万台。工艺美术品,经历了恢复-发展-创新的发展阶段,使内销工艺品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在此基础上又扩大外贸出口,促进了国际经济文化交流。自1951年以来,中国工艺美术品先后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300多次,赢得世界各国、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此外,中国还有培养工艺美术专业人才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分布各地的18所中等工艺美术学校;并在10所艺术学院设有工艺美术专业,在全国建立了20余所工艺美术研究机构。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按照十二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我国逐步施行进一步的经济体制改革,并遵循“政企分开”原则转变政府职能。从此,由改革管理机构开始,转型转制的改革逐渐推展到全行业,全国工艺美术运行体系日趋分化,民营企业和个体作坊则逐渐崛起。生产组织形式的这种调整变化尽管让许多过来人都经历了变革的阵痛,却更加适合手工生产规律和特性,为工艺美术生产和创作的再度繁荣提供了条件。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而且各地的产品都有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各地人们的生活习俗有很大差异,长期的封建社会,自然经济以及地域交通阻塞,使得这种差异形成了各自的生活方式、文化素养和审美习尚。工艺美术的创作和生产,直接受人们生活习俗的影响,因此也就形成了各地工艺美术品浓郁的地方特色。例如陶瓷,有钧、汝、官、哥、定宋代五大名窑,主要产区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保持和发扬了各自的独特风格。号称“瓷都”的景德镇,产品装饰以青花、釉里红、釉上古彩和粉彩有代表性,风格典雅,可作日用品或陈设品;薄胎瓷和颜色釉瓷也是景德镇独树一帜的产品。湖南醴陵的产品以瓷质洁白透澈、釉面光洁润泽的釉下五彩瓷著称。广东枫溪瓷器以镂雕有名,虚实对比,玲珑剔透。山东淄博瓷器,造型和装饰风格富有现代感,突出的产品是焦宝石瓷,属于细石质瓷类,偏灰米黄色,沉着含蓄,质地坚实。河北唐山瓷器的独特产品是细腻透明的滑石瓷、光泽晶莹的骨瓷和白玉瓷,装饰方法以釉上新彩、喷彩和雕金为主。河北磁州窑(邯郸)的产品,装饰手法以黑白对比为特点,运用铁锈花、刻花等技法,描绘丰富多彩的纹饰。浙江龙泉青瓷属于厚釉系统瓷器,以开片或浮雕刻花为主,具有唐、宋装饰特点。河南的钧瓷、汝瓷都是宋代名瓷。钧瓷多以色釉和“窑变”为突出特点,如海棠红、朱砂红、鸡血红、葡萄紫、天蓝、鱼肚白等釉色,而且相互渗透,相映成辉。汝瓷多为青粉、灰蓝、豆绿、虾青等釉色,并刻画浅浮雕图案。福建德化白瓷,呈半透明状,釉色如象牙白、猪油白,饰以传统浮雕,通体不加彩饰,素雅恬淡,自成一格。陕西铜川的耀州瓷,以具有北方特色的青瓷为主,兼有白瓷、黑瓷,刻花装饰粗犷健美。漆器的地方特色也非常明显。如北京的产品以雕漆和雕填漆器为主;福建主要是脱胎漆器;江苏扬州以螺钿漆器和百宝嵌漆器称著;四川漆器在髹饰技法上以雕填和研磨彩绘见长;广东阳江和贵州大方漆器的传统特点是以皮革作胎,古雅、美观、防潮、耐用;山西、甘肃的漆器则擅长雕漆、描金、雕填等技法。刺绣中的四大名绣,各具特色。苏绣针法丰富,用色秀丽典雅;湘绣形象真实生动,粗犷豪放;粤绣构图匀称,色彩明快;蜀绣针法严谨,色泽艳丽。地方特色的保持和发扬,使中国工艺美术品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