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各位,您知道白酒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吗?
大部分人只知道,蒸馏白酒是元代的产物,自从有了蒸馏白酒,老百姓们终于明白,原来发酵酒一蒸馏,酒精度数就会显著上升。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蒸馏酒追根到底,并不是汉人的文化。蒙古人建立了欧亚版图并且完全统治了中国。因此网络有一句流行语言“崖山之后无中华”, 指的便是在崖山海战之后,汉族的政权次被少数民族完全取代。而蒙古人统治下的元朝,则将当时征战时必备的蒸馏酒凌驾于其他酒种之上了。
少数民族人世代居住北国草原,气候严寒、环境恶劣,所以养成了喝高度酒的习惯,这种酒入口辛辣、浑身发热,简单说就是“得劲”。
满清入关,东北天气酷寒,于是全国再度兴起喝高度白酒的热潮。不过在清代,白酒流行,但贵族圈仍然以黄酒为尊贵,认为白酒是贫民喜欢的东西。比如我们熟知的《红楼梦》,据说“酒”字出现的频率竟然高达580次,书中权贵们喝酒尤其讲究,里面提到了绍兴酒、屠苏酒、惠泉酒、菊花酒、合欢花酒、桂花酒。这些酒要么是黄酒,要么就是以黄酒为基酒配置的,所以在白富美的生活,还是黄酒的天下啊!到了清末,随着社会的日渐贫困化 ,喜欢喝白酒的老百姓越来越多。所以说,从历史来看,原来白酒竟然是屌丝逆袭啊!
曾经有人戏称,中国人一年喝酒可以喝掉一个西湖。据说,中国人每年喝掉的粮食就有300亿公斤,按照粮食酿酒的比例来折算,大概每人每年要喝掉23瓶白酒。您拖后腿了吗?
喝酒会让人作出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吟诗、写作,比如打老虎,再比如,造势逃逸。没有酒,就没有武松打老虎的佳话,也没有李白诗仙之称,所以李白自己也承认“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酒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一滴酒的酿造,从工人、酿酒师、调酒师、技术专家到包装设计师、营销高手,以及酒厂里的粮食、酒曲、窖泥、微生物乃至空气,为了让我们能喝上一滴好的酒,瞧瞧,大家都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天寒时,人们常常喝上几杯酒,来暖和身子,认为饮酒可以御寒。
一般来说,喝酒可使呼吸加快、血管扩张、血液循环的速度随之加快、热量消耗增加,让人感到身上热乎乎的;同时,酒里含有酒精,饮酒后导致神经出现短时的兴奋,口腔和咽喉粘膜也出现轻轻颤动。这样,全身就有一种温暖和舒适的感觉。
经常在电视、报纸、网络上,看到各种“某某酒由**大师精心勾调”。看起来好高逼格!但是真相如何呢?
勾调的终目的,是为了每一个批次的产品,口感都能达到一致。我们都知道,酒的口感千差万别,即使在同时酿制的酒,放在不同的储存容器,时间一长,口感都会有变化。为了让消费者不至于产生“咦,这次买的酒怎么口感跟上次不一样”这样的心理,酒厂通常会用勾调的方式来统一。
但是,酒是微生物酿造的,不是大师酿造的。其次,酒是嗜好品,每个人有自己的感受,大师的口感不一定是符合大众的,所以所谓的“大师勾调”,也不一定能受到消费者的认可。
所以,只要保持生态传统酿造,合理储存,酿出各具特色的酒,都是好酒。什么大师、什么山洞、各种概念,都不如一瓶实实在在用心酿出的酒。